防冻液类型及使用介绍
手机扫码阅读
防冻液是水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介质,用于水冷式发动机在冬季防冻,主要作用是防止发动机在低温环境下结冰和在高温环境下汽化。
防冻液的质量等级直接影响着防冻液的效果和对发动机的保护程度,选择符合车辆要求的防冻液质量等级对车主来说非常必要,使用及更换正确的防冻液可有效保护发动机,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一、防冻液的类型
1、乙二醇型防冻液:这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防冻液类型。它的主要成分是乙二醇,具有很好的防腐蚀、防水垢和防冻效果。
2、丙三醇型防冻液:这种防冻液的主要成分是丙三醇(即甘油),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但防冻性能较差。
3、硅酸盐型防冻液:这种防冻液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和防冻性能,但价格较高。
4、磷酸盐型防冻液:这种防冻液的主要成分是磷酸盐,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和防冻性能,但可能会产生水垢。
5、氯化物型防冻液:这种防冻液的主要成分是氯化物,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和防冻性能,但可能会产生有毒物质。
6、有机酯型防冻液:这种防冻液的主要成分是有机酯,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和防冻性能,但价格较高。
二、防冻液质量等级
防冻液质量等级是指防冻液经过国家标准化组织进行检测和评价后,根据其防冻性能、保养性能和环境适应性分为不同的等级。防冻液质量等级的分类按照我国国家标准GB/T 29775-2013规定,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一级:防冻温度低于-20℃
二级:防冻温度低于-35℃
三级:防冻温度低于-45℃
四级:针对特殊场合和要求的防冻液质量等级
五级: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测试或未达到一到四级的质量要求
三、防冻液的标准
国际上比较通行的防冻液标准是ASTM标准,欧洲、日本和我国的防冻液标准均是在ASTM标准的基础上发展的。ASTM的防冻液标准主要可分为轻负荷发动机防冻液标准和重负荷发动机防冻液标准两种。我国的防冻液标准主要包括交通部的JT 225和石化行业的SH/T 0521两种。
ASTM轻负荷发动机防冻液的标准为D3306《汽车及轻负荷卡车用二元醇型发动机冷却液标准》,包括四种类型的防冻液:乙二醇型浓缩液、丙二醇型浓缩液、乙二醇型预稀释液、丙二醇型预稀释液。
ASTM的重负荷发动机防冻液标准有D4985《需要预加补充添加剂(SCA)的低硅酸盐乙二醇型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标准》和D6210《全配方二元醇型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标准》及D5752补充添加剂SCA标准。D4985标准是在轻负荷防冻液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的,包括乙二醇型冷却液浓缩液和稀释液两种类型,与ASTM D3306相比只多了硅含量一项。满足D4985标准的冷却液在加入SCA补充添加剂后就可以应用到重负荷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冷却液中添加剂的消耗也需要定期加入SCA,以延长冷却液的使用寿命。
四、防冻液的使用
1、标准:
轻负荷发动机,如轿车或轻型卡车可选用满足ASTM D3306或SH/T 0521标准要求的防冻液,一般使用寿命为2年或4~5万公里;
重负荷发动机(大型重卡)或采用湿式缸套的发动机应采用满足ASTM D6210标准要求的防冻液或全有机型防冻液,腐蚀抑制剂成分以有机羧酸盐为主,使用寿命可达50万公里。
2、牌号
防冻液牌号即为其冰点值,选用防冻液时,冰点应该比车辆运行地区的最低温度低10℃左右,以确保在特殊情况下防冻液不冻结。并不是冰点越低,防冻液就越好。冰点越低,防冻液中的乙二醇含量越高,如果在高纬度地区使用低冰点防冻液,会由于乙二醇浓度过高,造成散热效果不好,导致发动机过热。这种危害在发动机中负荷、小负荷运转时不太明显,但在发动机高负荷高速运转时,会造成防冻液温度过高。所以,要根据环境使用温度选择合适的防冻液。
3、防冻液的补加和更换
防冻液使用中,每年可结合换季保养对防冻液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应包括液位检查、冰点检查、密度检查、外观检查(发现悬浮物、沉淀物或变色应及时更换并清洗冷却系统)。
若因冷却系统渗漏引起散热器液面降低时,除及时修补系统以外,应及时补加同一品牌的防冻液;若液面下降是由水蒸发所致,则应向冷却系统添加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切勿加入井水、自来水等硬水。
防冻液在高温状态下长期使用,必然会导致其变质,从而使其性能下降,应定期彻底更换防冻液。一般在行驶2年或4-5万公里后应更换一次,对于长期连续运行的车辆,如出租车,要缩短更换周期以保护设备,比如1年或3万公里更换一次。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司进行删除,联系方式:官网右侧栏在线客服。